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历史文苑 / 浮山春秋 / 正文

公司院刊《浮山春秋》第二期

时间:2020-01-31 作者: 点击:[]

公司动态

九月概况

1、2020届毕业生教育实习指导会议

       9月1日,公司召开实习指导会议,为进一步做好2020届历史学(师范类)毕业生教育实习工作,引导同学们做好教育实习前的各项准备,推进实习工作的顺利开展等做好准备。会议主要围绕员工实习工作安排、实习期间的安全问题开展。本次教育实习指导大会使同学们更加明确实习的目的和意义,解决了同学们对实习工作的疑惑,提高了同学们的实习积极性。

                                         

2、公司召开师范生核心素养和教学技能讲座

       9月5日,公司邀请青岛六十一中的张永梅老师和青岛二十六中的戚金鹏老师做师范生核心素养和教学技能提升讲座。两位老师从自身的教学经历出发,结合丰富的教学经验,向在座同学传授宝贵的历史教学技能,激发同学完善核心素养提升自我做历史教学人才的热情。

                                        

3、公司举行迎新大会

       9月7日,全体新生于德音楼302教室参加了新生见面会,辅导员刘雪卿老师、公司员工会主席团成员、各班带班同学先后进行讲话和发言。本次迎新大会热烈欢迎新生到来的同时也对新生未来的安全、学习等问题提出了建议和要求。最后,新生依次进行简短的自我介绍,增进了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了解,为接下来的军训和学习打好基础。

                                           

4、 学院领导走访新生宿舍

       9月7日,公司新生报到工作结束后,公司党委书记修志君、党委副书记管泽健、副经理李传军、学工办主任刘雪卿老师一同前往19级新生宿舍,走访看望了新生。老师们和新生进行了亲切地面对面交流,对他们的未来老员工活和学习等各方面表达了学院的关心。老师们详细了解了新生的家庭情况和毕业学校,询问了新生生活上有无困难,介绍了学院学习和生活的基本注意事项,并提醒他们离开父母一定要照顾好自己。

5、公司张晗同学应征入伍

       2019年夏季学期,公司17级员工张晗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兵哥哥”。有道是“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即将成为最可爱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张晗同学表示他志愿为国家“大大的梦想”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努力合格优秀的军人而不懈努力。我们祝福张晗同学在军队的生活顺利圆满,也希望更多的同学们能够参军,为祖国而拼搏!

6、公司新生班主任见面会

       9月8日,公司历史班和人文班分别于德音楼302教室、303教室举行了新生班主任见面会。在会上,班主任老师勉励在座同学以学习为重,坚持学在bv伟德国际体育的理念,强调新生之间要保持友好关系,并对新生军训做出了要求。最后,师生之间还互相留下了联系方式,便于以后沟通交流。本次新生班主任见面会不仅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还为公司新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规划指明了方向,构建了大体的框架。

7.公司举办新生中秋晚会

       9月13日,我学院新生齐聚德音楼611教室,共同欢度我国传统农历佳节中秋节。两位老师代表学院传达了领导老师们对新生的中秋祝福和问候。随后师生共同表演精彩的节目,节日的欢乐气氛充满了整个教室。

 

8、公司2019级新生入学仪式

       9月21日,公司于德音楼116教室召开了学院2019级新生入学仪式,仪式由公司党委副书记管泽健主持,党委书记修志君、经理马斗成、副经理赵伟及学院各部门负责老师出席本次入学仪式。学院领导和老师为新生介绍了bv伟德国际体育历史学系的源头和发展历程,并对新生们的老员工活提出建议和要求。本科生和研究生新生代表以及在校生代表发言表达了对新学期、新起点的期望,鼓励同学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新生们将尽快适应老员工活,开启人生新篇章!

 

9、公司第二届员工会纳新工作圆满完成

       9月22日,bv伟德国际体育第二届员工会纳新工作在德音楼落下帷幕。经过bv伟德国际体育第二届员工会主席团及各部门的精心准备与组织,本次纳新面向全体2019级新生,秉承“公开、公平、公正”的竞选原则。在尊重面试同学意愿的基础上,经过主席团以及各部门的充分研究与讨论,结合面试情况,最终共纳新33人。纳新是为了为bv伟德国际体育员工会注入新鲜血液更是为了共创美好明天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希望新一届员工会再接再厉勇于开拓为打造更好的bv伟德国际体育而奋斗!

 

10、“迎国庆•庆祝祖国华诞70周年横幅签名”活动

       9月26日,公司19级全体新生于德音楼308教室举行了“迎国庆•庆祝祖国华诞70周年横幅签名”活动。活动中,同学共同齐声诵念了爱国誓词,在横幅上签名祝福。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又自发录制了微视频,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此次活动加深了同学们对新中国70周年筚路蓝缕的艰苦创业路途的了解,为今后同学们努学习实现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一使命担当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11、公司举办国旗下朗诵活

       9月29日,公司学院19级新生于德音楼203教室举行了“树时代新风,立爱国壮举”国旗下朗诵活动。19级全体新生在国旗下,一同聆听“爱国的声音”。六位19级同学分别进行了各自主题的朗诵。台下观众仔细聆听,浓浓的爱国情怀感染着每一个人。在祖国七十华诞到来之际,历史学子们在国旗下,用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增强了同学们的爱国意识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的决心。

 

12、公司组织爱心志愿活动前往福山老年公寓

       9月29日,bv伟德国际体育员工党支部组织员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来到青岛福山老年公寓,开展爱心志愿活动,举行“牢记使命献爱心”主题党日活动。全体人员分别进行了重温入党誓词与入团誓词活动,进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宣誓。员工组织了精彩的才艺表演,和老人们同唱同乐。演出结束后,同学们又陪同老人折卷纸,拼地图,玩游戏,其乐融融。不忘初心记来路,牢记使命献爱心,临近新中国七十年华诞之际,bv伟德国际体育学子们用实际行动向祖国母亲献上祝福与贺礼。

十月概况

 

 

1、公司党委赴即墨周浩然纪念园,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党日活动

       10月10日,公司党委组织全体教工党员及员工党员代表乘车赴即墨周浩然纪念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开展“不忘初心记来路、牢记使命念先烈”主题党日活动。参加现场活动的党员同志通过看史料、听讲解,系统了解了周浩然烈士光辉的一生,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大家纷纷表示将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精诚团结、立德树人,带头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加快推进新时代高水平大学而努力工作。

2、bv伟德国际体育学子大扫除活动

       为积极响应创建文明校园的号召10月17日下午bv伟德国际体育的同学们组织下一起来到了北院教师家属楼旁润园路开展了一场“大扫除”行动。同学们一起团结合作,不怕脏不怕累,进行分工合作:扫地、捡垃圾、清理杂物……胳膊挥动、扫帚飞舞,同学们用热情和劳动勾勒出了北院家属楼步行道的洁净画面。打扫完卫生后,同学们将簸箕中的垃圾倒入垃圾桶,并将卫生工具收集起来整齐地归回原位,圆满地完成了这一次“大扫除行动”。

3.公司19级师生参与学习夏东伟董事长思政课

       10月19日上午,董事长夏东伟在浮山校区体育馆以“用奋斗将青春书写在祖国大地上”为题,为2019级本科员工讲授思政课,公司党委常委、副董事长刘彩云主持思政课。公司党委副书记管泽健、辅导员刘雪卿带领学院19级全体员工到场参加课程学习。公司同学听完后纷纷表示,夏董事长的思政课不仅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信,更坚定了我们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董事长的谆谆教诲,bv伟德国际体育的每一名员工都将铭记于心,并付诸行动!

4、公司承办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

 

       2019年10月18日至19日,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主办,bv伟德国际体育承办的201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历史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年会暨全国高校历史系主任联席会议在青岛举行。来自全国各高校和出版单位的共14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

5、公司召开2019年研究生大会

       10月29日,公司于德音楼605教室召开了bv伟德国际体育2019年研究生大会暨考博动员会。本次会议的核心主题是考博动员,特邀中国史往届优秀毕业生孙欣分享在校时的读研情况以及考博的经验,详细地介绍了联系博士生导师、随时了解最新的员工动态的方法。在读研究生同学分享读书、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体会,以及对于考博、读博的展望。公司的中青年骨干教师们,分析考博对今后的职业发展的重大益处,解读公司产品新变化。希望研究生同学们能够合理设定目标,处理好学习、科研、生活三者之间的关系,为bv伟德国际体育增光添彩!

十一月概况

 

1、公司积极响应学校号召,开展晨跑活动。

       为响应学校“阳光体育”的号召,增强广大师生的身体素质,加强员工组织性和纪律性,11月4日起,公司19级新生每个清晨进行早间跑操活动。

 

2、“亦言辩论社”参加bv伟德国际体育辩论赛。

       11月9日晚,公司“亦言辩论队”参加了“新东方杯bv伟德国际体育第十六届精英辩论赛”,展现了公司学子的风采,引导历史学子加强对社会的关注,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3、“喻德师社”成立并开始纳新。

       公司“喻德师社”于十一月中旬成立,旨在培养时代需要的师范类人才,加强员工师德修养,提升员工师范类从业技能。11月21日,喻德师社正式开始纳新,并在正式成立之后组织了一系列研讨活动,受到师生广泛欢迎。

 

十二月概况

1、公司领导班子召开民主生活会

       12月6日上午,公司领导班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专题民主生活会在德润楼401会议室召开。公司党委副书记杜方波莅临指导,青岛市纪委监委督察处副处长解维升全程督导。党委书记修志君主持会议。学院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会议。

2、“厉兵秣马,一‘体’同行”晚会成功举行

      “厉兵秣马,一‘体’同行”迎新晚会在师范学院报告厅成功举行,同学们在台上载歌载舞,台下不时掌声雷动,大家一起在欢声笑语中,迎接新年的到来。

3、公司历史学专业获首批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公布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46号)。公司20个专业获批2019年度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其中公司历史学专业入选山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学术活动

 

1、李涛教授《〈大学〉经典释读》研究生观摩课。

       11月8号上午,bv伟德国际体育李涛教授的《<大学>经典释读》研究生观摩课于博学楼207教室开讲,课堂以师生互动讨论的方式,启发员工深入思考。

2、敦煌研究院杜冬梅老师一行教授“永远的敦煌”文化传承课。

       11月14日上午8点半,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杜冬梅老师一行四人,在德音楼605,给公司师生开讲了一堂底蕴深厚的“永远的敦煌”的文化传承课。这是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首次走进青岛高校课堂,公司及其他学院师生、校外学习者百余人参加了讲座。

3、陕师大侯甬坚教授进行题为“山脉文化研究路径”的学术报告。

       11月19日,在bv伟德国际体育德润楼的401会议室,来自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的侯甬坚教授作了一场充满激情的学术报告,报告题为“山脉文化史的研究路径——以西岳华山为实例”。本次报告由纳春英老师主持,bv伟德国际体育的全体研究生和相关的老师到场,享受了侯甬坚教授为我们带来的知识盛宴。

4、首都师范大学李华瑞教授应邀到公司作学术报告

       12月10日,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李华瑞应邀在德润楼401会议室为公司广大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宋朝夜间经济缘何繁盛?”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公司教授李涛主持。

5、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在公司开展《全球史视野下的晚清时局》主题报告

 

       12月12日,清华大学仲伟民教授应邀在德润楼401会议室为学院广大师生作一场题为“全球史视野下的晚清时局”的学术报告,报告由副经理赵伟教授主持。

 

员工获奖

 

1、2016级历史班徐悦同学获“第七届全国高校历史学专业本科生教学比赛”二等奖。

 

2、2016级历史班宫珂同学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员工从业技能大赛”高中历史三等奖。

 

3、2016级历史班宫珂同学获“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员工从业技能大赛”钢笔字技能考核A等奖。

4、2018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张雪同学获“全国高校第五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大赛”三等奖。

5、2018级学科教学(历史)研究生何爱慧同学获“全国高校第五届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历史专业教学大赛”优秀教学设计奖。

山东省老员工历史征文大赛优秀获奖作品展示

特等奖:2017级历史班 邓林

从“乡间小调”到“职业艺术”

                                            ——青岛西海岸新区茂腔口述史研究

邓林

(bv伟德国际体育2017级历史系)

摘要:土生土长于青岛西海岸新区的茂腔,如今已从民众茶余饭后哼唱的小调发展成为职业的艺术形式;茂腔艺人在百年中经历两次起落,逐渐组成具有职业性质的剧团与传承中心。西海岸地区茂腔的“职业化”,体现的不仅是戏曲本身的发展,更是戏曲传承与社会发展互动的过程。

关键词:地方戏曲;青岛西海岸;茂腔

       茂腔,在胶东地区久负盛名,属于山东半岛地区的肘鼓子戏,经历姑娘腔、肘鼓子、本肘鼓、冒肘鼓等几个阶段,解放前曾叫过不少名字,直到解放后正式更名为茂腔,流行于现今的青岛西海岸、胶州、潍坊诸城、高密等地。茂腔起源于民间,发端于农村,最初形成于民间哼唱的小调,如今已经成为独特的地方戏剧,因其通俗易懂的唱腔和质朴自然的曲调深受当地人民喜爱,素有“胶东之花”的美誉。

       自2006年茂腔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逐渐加入到了茂腔文化研究之列,出现了不少研究山东地区茂腔的著作,比如游祥书的《齐鲁第一腔》把茂腔看作是山东地区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戏曲,讲述了茂腔的起源、表演形式、艺术价值以及旧戏班发展概况;孙守刚主编的《柳腔茂腔》除介绍茂腔的起源与演变,探讨茂腔的艺术价值外,还介绍了胶东各个地区茂腔剧团不同的发展过程与发展现状。从以上研究中不难发现,胶东半岛不同地区的茂腔起源大致相同,剧种类似,解放后经历的各个阶段也无太大差异,却在各个地区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

       对于胶东各个地区的茂腔,不少学者进行了具有针对性的探索,王增鑫在写作《山东诸城茂腔研究》时,通过梳理文献资料、调查走访,发现诸城茂腔在戏改之后,经历了二十世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辉煌时期,在此之后,虽有短暂的复苏,但总体来讲呈现低迷的状态,到21世纪,专业茂腔团体撤销,仅剩几个业余剧团,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古全敏在《山东五莲茂腔调查研究》中发现,五莲茂腔自1986年以来,由于经济困难、观众流失、演员思想混乱等原因导致专业剧团解散,之后虽有各方面努力,但仍然日益衰微,后继无人;单晓杰在《高密茂腔研究》中指出,高密茂腔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直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即使在某些特殊时期其他地区的地方戏剧皆受到强烈打击不得不退出戏剧市场时,仍然一直存在,但在近些年,其发展却由于地方政府的不重视和人才的缺乏而停滞不前;而王本宏的《魅力茂腔》则讲述了胶南地区茂腔剧团由于地方政策和人民意愿等原因,经历了两次撤销两次重建的过程,新时期的茂腔艺人们有着更强烈的危机感与责任意识,通过自身努力传承茂腔,如今西海岸成为胶东茂腔最富有生机的地区之一。

       笔者通过对上述文献的梳理与对西海岸艺人的访谈,发现胶东各地区的茂腔有着很多的共性,彼此之间交流互动的活动十分频繁。但西海岸地区的茂腔有着更为独特的发展历程,尤其是经历过两次起落,茂腔没有因此消亡,反而在近些年成立传承中心保护这项文化遗产,实现了真正的专门化与职业化,目前仍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有各方面不断努力的原因。著名戏曲作家田汉先生曾说:“一个戏是一个社会的缩影,通过一出戏能大体上看到一个社会。”本文认同这一观点,西海岸地区茂腔发展演变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而通过这一曲折的发展历程,更能体现戏曲传承与社会发展的互动过程。

       本文选取青岛西海岸地区的茂腔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口述史研究方法,走访西海岸茂腔艺术传承中心,以艺人的口述为主,辅之以地方志、文献资料以及影像资料,梳理青岛西海岸地区茂腔艺人“职业化”的过程。同时,探索茂腔在这一地区与众不同的发展道路,探究“职业化”的原因,试图为西海岸茂腔艺术甚至整个青岛地区的地方戏曲传承与发展提供借鉴。

一、解放前的茂腔

       《胶南县志》记载,茂腔源于明代中叶的姑娘腔、肘鼓子。1800年左右传于县境。解放以前,茂腔在很长一段时间仅是沿街串门、挨家挨户乞讨的讨饭活儿,后期民间老人吸取各地肘鼓子之长,揉进本地民间小调,形成独特唱腔。据西海岸茂腔传承艺人丁森聚回忆:

       茂腔最初是由秧歌、说唱形成的。一开始就是伴奏乐器手鼓,敲个梆子,再就是根据劳动人民平时劳动的号子,由民间小调逐步逐步形成的。茂腔到咱地区以后,主要是根据地方老百姓方言口语结合,他们当时演唱的这个曲目,由劳动人民亲历的故事亲力编写,用演唱方式表现出来。

       早些年的茂腔形式内容都比较单一,仅是乡间老人茶余饭后哼唱的小调,王本宏提到:“四十年代的老人,小时候听过戏,他们把印象中的一些曲调,烧火做饭的时候,哼着玩儿的呀,利用这些曲调来哄你。”

       茂腔发展的初期,西海岸当地艺人自发组成戏班沿街传唱。王淑娴回忆道:

       那时候没有胶南县,叫藏马县。藏马县有个群众自发的、自觉组织的一个小茂腔剧团。他能拉茂腔,我能唱茂腔,他能唱茂腔,一下子凑起来,爹生日郎满月,去唱唱,挣两个钱吃碗饭,不过不是固定的收入来源。

       这时的戏班仅仅是群众自发组织的小团体,组织比较松散,人员也不固定。由于物质匮乏,生产力水平低,人民群众精神需求不高。组织起来的少许民间艺人多以务农为主,在农闲时才搭班巡回演唱,茂腔演出仅仅是在工农业生产劳动之余调剂生活和赚取少许钱财维持生活的工具。此时茂腔还基本延续着沿街串门的传统,是一种在婚丧嫁娶时的娱乐方式,传播途径和范围受到极大限制。但正得益于这些最初的自发群众小组织,茂腔才能以其扎根人民的题材、悲怆动人的曲调深入人心,被西海岸地区人民熟知。直到解放以后,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渐恢复,茂腔剧团的萌芽产生。

二、建国之后的“职业化”

       解放前后,在各领域改革的大潮中,新的社会形态与传统戏剧的矛盾尖锐,传统戏剧和民间戏剧为移风易俗进行“戏改”,有些甚至遭到禁演。由于“解放新戏”政策的出台,“新戏”和“旧剧”有了鲜明对照,构成大规模的改造戏剧,原来各种民间组织受到冲击。胶南地区的茂腔由于受众和内容的区域化,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极为严苛的挑战。

       1950年,文化部成立“戏曲改进委员会”主持纠偏工作,开放一部分各地禁演的剧目,给艺人和民间戏剧班社一定的自由发展空间。加之原有的民间组织的沿街传唱使茂腔积累了一部分固定观众,推动了茂腔剧团的形成。剧团的形成,使得传唱茂腔的组织不再是松散的形式。王淑娴作为第一批茂腔剧团培训班的成员,对此深有体会:

       演员是非常红火的,生旦净末丑一行不缺,各个组织都齐全了,恐怕有七八十个人吧。戏曲演员上得厅堂,下得地狱,台上饰演别人的一辈子,台下需要给出自己的一辈子。

从几亿民众的文化生活尤其是戏剧艺人的生计角度考虑戏剧政策,而不是仅仅执着于意识形态,大概是新政权成立之后在戏剧领域出现的一个重大变化。这一时期,政府鼓励有名的艺人带头上演新戏,改编旧戏,在一定程度启发了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和演员们不断进行创作和改编,出现了不少革命题材和历史题材的新作品。逐渐开放与自由的氛围给了茂腔较大的发展空间,同样也得益于生产力提高以及茂腔内容与生活的贴近,人民有兴趣观看茂腔表演,政府扩大上演剧目,减免艺人的税收并且给予相应的补助,演出市场得以复苏,艺人生活有了保障。茂腔艺人有了固定的职业,行当渐趋完善。

       另外,这一时期青岛西海岸地区同时拥有京剧与茂腔两个剧团,“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政策对我国的京剧艺术产生重大影响的同时,自由开放的氛围也使得茂腔展示出新的生命力,茂腔成为剧团艺人孜孜追求的事业。直到五十年代末,整个戏剧界弥漫着一派繁荣的景象。

       1960年,为缓解经济困难,各领域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为尽可能减轻财政负担,1961年文化部开始要求精简剧团,限制剧团活动,对剧团的补贴也相应减少。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一些机关、学校、工厂纷纷成立配合当时形式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主要演唱毛主席语录歌,学演“样板戏”。加之在“精简剧团”的要求下,“一个市、一个县只能保留一个剧团”“京剧是国戏,不能撤”,1967年,胶南县茂腔剧团解散。茂腔艺人无从逃避物质生活极端困苦的处境,又回到解放初期群众自发的小组织形式。茂腔在这一时期陷入困境,胶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在这一时期出现断层,艺人们只能依靠自己微弱的力量想办法渡过难关。

       直到1976年,文革结束,群众业余文艺获得解放。同年,胶南县京剧团为迎合广大观众的需求,成立文艺表演队,表演京剧之外的艺术形式,茂腔重新被县级艺术团传唱。这时的茂腔虽然还未形成正式的剧团,但作为传统的地方戏曲的茂腔,因早年沿街传唱时期积累的广泛群众基础而大受欢迎。

       1978年春天,改革开放把中国戏剧带入了繁盛时期。邓小平作出指示,一定程度上给予文艺界动力,恢复传统剧目。在西海岸地区,这一政策给茂腔带来无限上升空间,从没有挂名的京剧团的文艺表演队到专门的茂腔组,到茂腔队再到茂腔团,组织规模不断扩大,甚至超过了京剧。面对这一情况,丁森聚讲述了那个时期的政府对策:

       京剧在市场上不行了,所以县政府一看,群众反映还是愿意听茂腔,这是咱地方戏,所以在80年就把京剧团撤销了。

       茂腔剧团取代京剧团,主要由于群众在这一时期对于茂腔戏剧高涨的热情,而不断扩大的群众基础促使政府采取更符合人民需求的政策,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茂腔在胶南地区发展的肯定。茂腔艺人再一次成为独立的职业,活跃在西海岸的舞台上。停滞了十年的茂腔恢复排练,群众的热情高涨,茂腔一度经历“万人空巷”的时期。“连演三个月场场爆满”,“说人山人海都不过分”,“提前三四天才能买到票”,“有时候一场戏观众还要加买站票”,作为草根艺术的茂腔在人民心目中依然拥有巨大的影响力,茂腔进入繁荣时期。

       回顾从解放前夕到改革开放茂腔经历的两次“职业化”,都与政府政策密切相关,政策由于其自身的导向性始终引导着戏剧的发展演变。但随着时代发展,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拥有更高的需求并且可以自主选择时,政府政策就会更多考虑到民众的意愿。因此,新时期人民群众的需求,成为戏剧发展的一大重要因素。

三、“兼职艺人”

       改革开放的浪潮催生的许多新事物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极大的冲击了戏剧市场,加之六七十年代出现的断层现象,茂腔的观众越来越少,茂腔的传承人也逐渐减少。茂腔剧团一度陷入后继乏人的尴尬境地,在最困难的时期,整个剧团仅剩不到十名专业艺人。在这一时期刚刚担任茂腔演员的王本宏讲道:

       观众从影像的角度来看,视角比之前多了。青年人都去跳舞唱歌了。再就是受外来文艺的影响,茂腔的演出市场也不行了。所以剧团到了1992年,就把茂腔剧团的牌子撤了,成立了胶南艺术团,唱茂腔的艺人基本上都分流到其他单位了。

       茂腔剧团撤销后,留存下来的胶南艺术团只能进行一些“普及税法”、“计划生育法”等行业演出。“板椅条凳都砸烂了,院子成了荒郊野坡,排练厅的草齐腰深”,茂腔在这时仿佛回到了建国前夕摸索中前进的小团体时期。没有剧团支持的艺人们被分流到各个行业,做了销售员、工人、教师等,茂腔艺人又一次失去了在剧团演唱茂腔的机会。

       不断催生的新鲜事物,加之西方文艺传入的影响,各式各样的媒介使得年轻人对茂腔的感情早已不似从前,茂腔的观众越来越少。此时茂腔又一次成为了只有老一辈才哼唱的小调。

       纵观茂腔发展过程,西海岸的茂腔艺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小戏班、茂腔剧团、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京剧团等起起落落。经历过两次短暂艺人“职业化”,到二十世纪末,仍未真正形成职业剧团。

       茂腔作为地方戏曲,受众面积小,仅仅局限于西海岸地区年龄较大的农民,受外部环境影响较大。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茂腔发展受到极大限制,状况不容乐观。究其根本原因,不难发现,茂腔在这段时期整个发展的过程离不开生产力的提高这一经济原因,生产力提高进而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使得民众有了精神娱乐方面的需求,但生产力提高的同时也给人民带来更多新颖而有趣味性的其他娱乐方式,社会多数民众的兴趣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转变,茂腔也就在这一过程中起伏不定。另外,政府政策等外部原因的限制与影响在茂腔戏曲的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一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由此,茂腔要想真正实现“职业化”,必须竭力打破依靠外部环境的这一桎梏,反观其身。这一过程要求茂腔艺人以茂腔发展为任务,通过对茂腔自身的传承与创新,来实现由茶余饭后哼唱的“乡村小调”到一种定期演出、定时排练的“专职艺术”的转变。

四、“职业艺术”

       九十年代末,分流到各个行业、领域的茂腔艺人们在迅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感到危机,开始呼吁保护富有地方特色的戏曲艺术。对此,为了振兴传统戏曲,胶南市启动了茂腔保护振兴工程,提供人力、物力、财力对茂腔这一地方戏提供支持。1996年,王淑娴被返聘回茂腔剧团担任团长,召回已经分流的茂腔演员,王本宏、丁森聚等人就在这一时期重回剧团,专心做自己“热爱和得心应手的事情”。

       这一时期的对茂腔拥有强烈情感的艺人们由于经历了前两次大起大落的过程,深感恢复茂腔的不易,竭力寻找能够传承和保护茂腔的措施。回到剧团后,在恢复历史剧目、传统剧目的基础上,这些艺人们不断进行反思与创新,希望赋予茂腔新的活力:

       一个剧种的发展说到底是声腔音乐的发展。茂腔的传承与创新,首先要传承,在传承的基础上才能创新。传承的时候这个茂腔的根是不能变的,但是有了声腔音乐的创新,这个剧种才有新的活力。要是因循守旧,老站在过去肘鼓子的曲调上,现在恐怕就没有观众了。

       茂腔戏曲的“推陈出新”在这一时期成为茂腔艺人的自觉行为,这也是茂腔成为一种“职业艺术”的根本所在。茂腔并无绝技,其基本特征与北方戏曲大同小异,服装、锣鼓经都是北方戏曲一直通用的形式,只有声腔音乐是独有的。因此如何将这种独特曲调延续与创新,在此时成为茂腔艺人们思考的问题。

       基于茂腔曲调的独特性,艺人不断改进声腔曲调,融入其他乐器,借鉴不同的戏剧风格,使其更加富有表现力。改革与创新始终是发展的一大动力——如何继承、如何创新、和发展始终是茂腔人追求探索并实践着的重要课题。

       琳琅满目的媒介让人们眼花缭乱的同时,也让人们更加怀念淳朴的传统戏曲。在艺人们的不懈努力之下,传统茂腔戏与现代的经济政治、道德文化与审美观念相结合,创造了更为反映现实的现代戏。到2002年,茂腔有了长足的发展,年平均创收20万元以上,2006年,茂腔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在整个戏剧行业不景气的情况下,依旧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然而,茂腔没有专业的学校,没有系统的教科书,仅依靠老师口传心授,西海岸的茂腔仍然面临一大困境,那就是“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传统艺人开始思考如何调动年轻人的积极性来传承与发展茂腔。起初,从一些歌舞演员中挑几个条件相对较好的学戏曲,老一代艺人倾囊相授;后来,成立专门的艺术传承中心面向社会招收青年员工,进行专业培训。2013年,西海岸黄岛区茂腔艺术团与山东省潍坊艺术学校合作,培养30名青年茂腔学习者,系统地传授茂腔知识,茂腔学习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这批茂腔演员,不同于拜师学艺的门徒,已经可以算作真正的“科班出身”。

       直到这一时期,茂腔才具有了专业性质,茂腔演员成为一种大众认可并且也有人从事的行业,由此,茂腔成为一种真正的职业艺术。新时期保持茂腔这一职业艺术,总的来讲,需要得到政府的认可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得到政府的认可,就要求茂腔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符合发展潮流;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就要求茂腔始终扎根群众,通俗易懂,以独特方式吸引广大人民群众。新时代的老少艺人们拥有这一特定职业后,始终以传承西海岸地方特色文化为己任,不断学习、改进、创新,让茂腔这一地方戏剧逐渐走出西海岸地区,走向全国。

五、结语

       戏曲发展的过程既是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过程,也是制度、文化冲突与互动的过程。西海岸地区的茂腔经历两次起落,从业余农闲时候的小戏班到专业的剧团、传承中心,在21世纪初成为真正的“职业艺术”。新时期的茂腔,已经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戏曲。

       回顾茂腔“职业化”的过程,首先在于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提高的生产力,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其次,原汁原味的民间戏曲由于群众的文化认同,在不断传唱的过程中收获了广大观众,为其提供群众基础;再次,传承过程中,老一代的茂腔艺人无所保留的教授和无私的奉献以及年轻艺人们以恢复茂腔戏剧为己任的精神让茂腔一直保持着不断上升的发展趋势;另外还因地方政府与文化部门的重视与保护,使其从业余哼唱的小调成为专业化的艺术形式。

       当外部环境趋于稳定,茂腔自身的反思与内容形式的创新始终是其保持旺盛生命力的根本原因。新时期的茂腔传承,更重要的是培养专业人才与茂腔理论的深入挖掘。只有将茂腔科学化与专业化,茂腔以后的发展才能有正确的思路,才能保持生命力,不至于在历史的发展中销声匿迹,始终作为一种“职业艺术”,在西海岸地区传唱下去。

Abstract: The Maoqiang Opera, native to the West Coast New Area of Qingdao, now, has developed from an amateur song to a professional art form. In hundreds of years, undergoing two ups and downs, these artists gradually formed professional theater clubs and built a heritage center to inherit this unique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Maoqiang Opera in the West Coast New Area of Qingdao can reflect not only the development of itself but also the proces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opera and the whole society.

Key words: local opera;the West Coast New Area of Qingdao;Maoqiang Opera

参考文献

[1] 傅谨:《新中国戏剧史:1949-2000》,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版

[2] 傅谨:《20世纪中国戏剧史(下册)》,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

[3] 耿琰、孟晓:《青岛茂腔研究》,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4] 古全敏:《山东五莲茂腔调查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新疆师范大学,2011年

[5] 黎之彦:《田汉杂談观察生活和戏剧技巧——戏剧創作漫談之一》,《剧本》1959年第7期,第37-39页

[6] 鲁海:《青岛与戏剧》,青岛:青岛出版社,2014年版

[7] 单晓杰:《高密茂腔研究》,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8] 单晓杰:《当代茂腔发展之研究》,《歌海》2010年第3期,第51-53页

[9] 孙守刚主编:《柳腔茂腔》,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2012年版

[10] 山东省胶南县史志编纂委员会:《胶南县志》,北京: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1] 王本宏:《魅力茂腔》,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12] 王威、史炜:《浅析高密茂腔起源形成与发展》,《人文天下》2018年第24期,第16-17页

[13] 王增鑫:《山东诸城茂腔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内蒙古大学,2015年

[14] 肖立彬:《青岛地方戏曲研究:以茂腔为例》,硕士学位论文,bv伟德国际体育,2014年

[15] 辛雪峰:《论新中国“十七年”戏曲剧目的演进》,《戏剧文学》2015年第1期,第76-82页

[16] 辛雪峰:《制度变迁对20世纪戏曲发展的影响》,《戏剧》2019年第3期,第19-31页

[17] 许德宝:《秦腔音乐》,西安:太白文艺出版社,2010年版

[18] 游祥书:《齐鲁第一腔》东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9] 周爱华:《山东地方戏曲小剧种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版

一等奖:2019级历史班 王睿

唐宋变革论中关于门阀政治说法的思考

王睿

(bv伟德国际体育19级历史系)

摘要: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日本的汉学家鼻祖内藤湖南在他自己的演讲《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中第一次提出了唐宋变革论的思想。经其弟子宫崎市定的《东洋的近世》进一步发展,在日本汉学界引发激烈的讨论。我国历史学家们经过充分研究与探讨,一般认为唐宋之间确实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否发生过大变革仍需探讨。但其中一些观点如对唐宋之间影响中国许久的门阀士族彻底灭亡等观点认同和接受的程度较高,也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唐宋变革论门阀士族衰亡

一、唐宋变革论的主要观点

       唐宋变革论主要认为唐宋变革之际,中国的政治经济发生了全面的,彻底的变化,使得唐代成为了中古的结束,而宋代成为了近代的开端。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向西欧学习,受欧洲历史分期方法的影响,而正如李华瑞教授在其文章中所言,唐宋变革论正是内藤湖南采用西欧历史三分法的方法来给中国历史分为上古、中世及近世三段。二战之后,其弟子宫崎市定在继承内藤湖南观点的基础又进一步指出古代、中世、近世的三分法也适用于中国历史。即从全球史的角度重新解释了“近世”的概念,认为宋代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是近代的开端。唐宋变革论引入中国后,引发学术界的讨论。其重点主要是唐宋变革论中有关于变革的性质问题,而所占篇幅较大的政治部分如门阀政治在唐代彻底走向衰落灭亡,中国政治在唐宋之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等观点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仍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考虑和认真分析其说法正误的地方。

二、南朝到唐中期门阀士族势力逐步衰弱

       唐到宋是一个从受门阀政治影响逐步转变为完全的君主独裁体制的过程。东晋时期是十分独特门阀政治,甚至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君权严重的受到了门阀士族的制约,但迫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虎视眈眈及皇族势力较弱,皇帝又十分依赖于当时的各大家族,例如琅琊王氏和司马睿甚至超越了一般的君臣关系,司马睿都对王导恭敬有加。琅琊王氏与司马睿的君臣共治的关系和方法为东晋的门阀政治开创了先河,之后东晋的百余年时间里一直维持着这种奇妙的平衡关系。之后的陈郡谢氏,颖川庾氏,龙亢桓氏,陈郡殷氏,汝南袁氏等等都在其鼎盛的时期与皇帝共治天下,各门阀士族地位日益提高,甚至影响皇帝的废立问题。这一在中国历史上独特的现象直到隋唐时期开始减弱。但是东晋门阀政治的形成有着十分复杂而独特的历史背景,势力较弱的皇权与势力强大门阀贵族以及对南方东晋政权虎视眈眈的北方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形成了独特而又微妙的平衡。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诞生门阀政治。我个人也认为东晋形成门阀政治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东晋政府的军队较少。例如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东晋政府“诏以尚书仆射谢石为征虏将军、征讨大都督,以徐、兖二州刺史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辅国将军谢琰、西中郎将桓伊等众共八万拒之;使龙骧将军胡彬以水军五千援寿阳。琰,安之子也。”

       可见当时抵抗前秦先锋部队的是陈郡谢氏的部队,而在负责在长江上游阻断巴蜀地区前来支援的前秦军队的则是龙亢桓氏的军队。这就体现出当时东晋的政府军可能存在着实力较弱或人员不足的情况。而且皇帝也没能掌握军权,东晋最重要的北府军最后彻底被刘裕控制,最后这正是这支东晋最锋利的矛葬送了东晋。但到了隋唐之际,皇权得到加强,最直接的体现就是皇帝对军队的控制能力更强,就算到了安史之乱后实力大大衰弱的中晚唐,中央对地方仍能够占有一定的优势,甚至在面对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时,唐政府都能调动部分藩镇的军队进行镇压。在官吏选拔方面,六朝以来一直采用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吏的权力完全被世家大族控制,以至于类似“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的说法广为流传。而隋唐以来破此旧制,实行了科举制度,大大打击了世家大族的政治资本,拓宽了平民百姓们的入仕途径,使朝廷大臣中门阀士族所占的占比和总体数量均逐渐减少。

       但门阀士族的衰落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在唐代的早期甚至中期,门阀士族都仍然保持着较为强大的实力。一个十分经典但又恰当的例子就是唐太宗时期命人调查贵族谱系,结果谱系上写的北方的一流贵族仍然是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等,而贵为皇族的陇西李氏却只能位居三流,唐太宗愤怒的将代表皇权威严的陇西李氏也提到了第一流的位置。其中一个原因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仍然是贵族性的科举,这种方式直到宋代科举誊抄制和糊名制的发明才发生巨变。总而言之,在唐代时,门阀士族依靠培养后代在朝中做官来巩固发展家族,相比于寒门子弟,门阀士族子弟们更容易走上仕途。通常朝中的官位都由上层家族把控或影响,势力较大的家族其子弟出仕做官往往更加容易和轻松一些。由此可见,至少在唐代初期,门阀士族还保有强大的实力和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对政治产生影响,门阀士族在民间保有强大的影响力,但对政治的影响已经大不如前。

三、中唐到宋代门阀士族彻底灭亡

       在民间和朝廷都有很大影响力和实力的门阀士族们从中唐开始彻底走向了灭亡。门阀士族的灭亡是一个过程。第一步是门阀士族在经济方面的崩溃。经济根源在中唐以后遭到了严重的打击,唐中叶以后封建国家土地所有制发生了严重的破坏和动摇,从武则天到唐玄宗时期,均田制彻底瓦解,导致门阀士族的土地失去了制度上的保护,经济来源不能得到保证。况且在北魏最初施行均田制时,对土地的买卖在法律上的责罚就并不严重,北魏政府对土地买卖的态度实际上是禁而不止,导致土地买卖盛行。而到了唐朝,这已得到了法律上的支持,如“诸卖口分田者,一亩苔十,二十亩加一等, 罪止杖一百;地还本主,财没不追。即应合卖 者,不用此律。”由此可知可知唐代放开了口分田买卖。在这种经济政策下,为门阀士族保住自己原有的土地增添了许多难度。而且唐代实行诸子平分家产的制度,且受到唐律的保护。这就使门阀士族在难以保持住既有土地的情况下土地越分越破碎,越难以保持。最终门阀士族失去了经济来源,没有物质的保证让门阀士族在政治上的影响更加减弱,使士族们最终的覆灭难以阻挡。

       第二步是门阀士族在人员方面的凋零。中唐后门阀士族势力日益削弱,但如崔氏,裴氏,卢氏等大家族仍有大量的族人在朝中担任要职,在朝中仍有一定的影响力。而真正彻底摧毁门阀士族的是唐末大大小小的农民起义。唐末爆发的最大规模的黄巢起义和以前爆发的安史之乱等最大的区别是一手造成安史之乱的安禄山,史思明等人仍想依靠拥有政治资本和一定话语权的门阀士族和已有的官僚机构尽快建立稳定的统治,而黄巢则发起了对官僚集团大规模有组织的杀戮。黄巢的起义军曾两次攻进唐朝的首都长安,当时门阀士族为了在科举考试上获得更多的便利,大量的在长安附近居住。而从黄巢起义军攻入长安到各路蕃镇唐军消灭黄巢的大齐政权的几年里,长安城内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据《旧唐书》记载,黄巢起义军占领长安的三年时间里,虽然在城内屠戮无数,但是长安城的主体建筑仍然“九衢三内,宫室宛然”;但在公元八八三年(唐僖宗中和三年),各路藩镇军队攻破长安后,放任手下纵火长安城,以致整个长安“宫室、居市、闾里,十焚六七。”一片狼藉。长期的战乱,屠杀,使北方的世家大族的成员大大减少。美国学者谭凯依据对唐代墓志的分布和对墓志内容的统计分析也同样得出了最终是农民起义葬送了门阀士族的观点。谭凯在其著作《中古中国门阀大族的消亡》中说在黄巢起义之后,门阀士族基本被消灭殆尽。代表着贵族身份的墓志在黄巢起义过后,因门阀士族四处奔亡,已很少有人还拥有足够的能力和财力为家族的人员安葬、撰写墓志文等,所以墓志文的数量急剧减少。因而谭凯得出了门阀士族走向灭亡主要是因为唐末农民起义的结论。如果说唐末的农民起义使门阀士族的人数大大减少,元气大伤,那么由朱温发动的白马驿之祸就成了压垮了门阀士族的最后一根稻草。公元九零五年(唐哀帝天佑二年),“时全忠聚枢等及朝士贬者三十余人于白马驿,一夕尽杀之,投尸于河。初,李振屡举进士,竟不中第,故深疾缙绅之士,言于全忠曰:‘’此辈常自谓清,宜投于黄河,使为浊流!’全忠笑而从之。”白马驿之祸不仅清除了唐王朝最后的政府势力,也清除了门阀士族最后的政治资本。仅仅出自裴氏家族的官员就有一百多人被杀,可以说白马之祸是敌对集团有计划地消灭门阀士族的行为。白马之祸过后,门阀士族的政治资本被彻底清除,门阀士族也从此一蹶不振。

       第三步是门阀士族在观念上的崩溃。唐代以来,门阀士族虽然渐渐缺少了制度保护,实力逐渐削弱,但门阀观念却仍然存在。唐代初期门阀观念还仍深入人心,唐初时存在清河崔、博陵崔、陇西李、赵郡李、范阳卢、荥阳郑、太原王,七大家族,时人称为“五姓七望”,在社会上地位崇高,各种唐传奇中都曾记载很多人感叹平生最大的遗憾是未能娶五姓女。这足以侧面佐证当时崇拜门阀士族的社会风气。这种情况同样在唐代以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黄巢起义,朱温之乱使北方长期陷入动荡,不仅严重破坏了门阀士族的土地等,也将北方门阀士族引以为傲的族谱所毁坏,使门阀士族在对自己家族文化的了解和认同方面大打折扣,甚至与寒门无异,使门阀士族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门阀观念遭到了强烈的动摇。另一方面,随着唐代国力的强盛和科举制度的不断完善,中国迎来了古代教育最发达的时代之一。盛唐时的在校员工人数:“诸馆及州县学六万三千七十人,太史历生三十六人,天文生百五十人,太医药童、针咒诸生二百一十一人。”当时不仅拥有国子监这一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来加强对教育事业的管理和领导,还开设了如律学,医学等种类繁多,实用性强的各类学科,为唐朝培养了各类人才;并且还有大量来华学习的职工,《旧唐书》卷一八九上《儒学传序》载太宗贞观之际“高丽及百济、新罗、高昌、吐蕃等诸国酋长,亦遣子弟入于国学之内。鼓箧而升讲筵者,八千余人,济济洋洋焉,儒学之盛,古昔未之有也。”唐代的私学也同样遍布城乡。总之唐代教育事业的繁荣与发展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得到了学习的机会,而使教育资源并非仍由世家大族垄断,开始向平民子弟慢慢倾斜。而随着科举制的慢慢完善,随仍然是门阀士族的子弟更容易当选进士,但毕竟也让更多的平民百姓有了入仕的途径,有了施展自己政治抱负和政治理想的舞台,百姓与门阀士族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拉近了,这些都使百姓对门阀士族的崇拜之情慢慢减弱。到了五代时期,人们就基本重看才能而轻看出身了,门阀士族最后的底线门阀观念也慢慢消失了。

       宋代刚好处于门阀观念消失之际,宋代的政治虽然在很多地方承中唐之制,但已基本不见了门阀士族的影子。北宋建立之初,出身于传统门阀士族高官就很少了。门阀士族在经历唐末五代的战乱后彻底消失了。在东晋及以后的朝代,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是既对立又相互依存的。从唐到宋,门阀士族不断衰弱,则必然对应皇权的不断加强。唐代时仍采取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往往出自门阀士族,对皇帝的命令有的时候也并非完全服从,尤其是行使封驳谏议之权的门下省。但到宋朝时,宰相开始由辅佐皇帝处理政事慢慢变成皇帝的秘书官,皇权比起之前大大的加强了。而后随着中央集权,皇权的不断强化以及科举制的日益精密完善,租佃制的广泛流行等诸多复杂的因素使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新的门阀政治时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加扁平化的社会,门阀士族消失,皇帝与人民直接相对应。正如宋朝社会所推崇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那样,寒门子弟也有可能一夜之间成为处理政事的大臣,选拔官吏更看重能力而非出身,门阀观念被彻底打破,真正的应了那句脍炙人口的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以内藤湖南为代表的日本汉学家在发展完善唐宋变革论中对唐宋之际的政治变化有其正确之处,在东晋时期拥有巨大政治影响力的门阀士族确实从南朝时期开始逐步走向衰落,并且到了唐朝,因为商品经济更加繁荣,土地买卖更加频繁,日益完善的科举制代替了九品中正制等情况下,门阀士族赖以存在的制度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导致了其衰弱。而中唐以后的各种农民起义,长时间大范围的战乱等彻底摧毁了门阀士族的存在基础,使门阀士族从此一蹶不振,再也没能够对政治产生大的影响。但我们同样应该看到唐宋变革论的不足之处,因为中国古代并非完全如内藤湖南所言,唐代以前就是贵族政治,而自宋代起变成了君主专制。而是中国古代自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王朝开始就进入了君主专制的时代,只是在东晋时期由于种种特殊的原因形成了特殊且短暂的门阀政治,且就算在门阀政治最鼎盛的东晋时期,也并非政局完全由门阀士族把握,而是门阀政治与皇权政治的相互依存与相互矛盾,门阀政治只是皇权政治在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变态。所以说唐宋变革论中认为唐代之前中国政治为贵族政治是错误的。门阀政治只诞生且存在于东晋,是符合历史实际的。日后门阀士族只是对政治,文化等方面存在一些影响,再也没能形成真正的门阀政治。这也就说明《概括性的唐宋时代观》中认为从六朝到唐代中期都是贵族政治的最为繁荣的时代的观点存在明显的不足。值得我们在学习时再三注意和思考。

参考文献:

【1】宁新志,朱绍华门阀士族的衰落于衰亡的原因{A} 河北学刊2002.9

【2】李华瑞唐宋史研究应当翻过这一页——从多视角看“宋代近世说(唐宋变革论){A}古代文明2018.1

【3】《唐律疏议》卷十二《户婚》

【4】《新唐书》卷四十五志第三十五

【5】《旧唐书》卷一八十九上《儒学传序》

【6】《资治通鉴》卷一百五卷二百六十五

 

 

 

 

 

书画作品

17级人文班 李欣洳

18级历史班 任文倩

19级人文班 肖雯琦

bv伟德国际体育大地彩绘作品

19级历史班 王凯

学术前沿

新书推荐:

《丝绸之路上的西周回鹘王朝》

 

作者简介:付马,北京大学历史学博士、博雅博士后。学术专长为中亚史、古代中外关系史、丝绸之路研究。

内容简介:公元840年,称雄蒙古高原近百年的回鹘汗国破灭。回鹘部众西迁至天山南北两麓,以吐鲁番盆地为中心建立西州回鹘王朝。原属游牧文明的回鹘人吸收汉人及当地族群的文化,发展出独特的回鹘文明,深刻改变了中亚东部的族群和文化面貌。他们在9至13世纪控制着丝绸之路天山南北两道,是唐元之间中原与西方交流的纽带。

 

 

创造近代中国的“世界知识”

作者简介:潘光哲,台湾大学历史系博士。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兼任胡适纪念馆主任。专业研究领域为晚清史、中国现代史、当代台湾史。

内容简介:在近代东亚世界里,有心知晓世事,探究世变由来,思考因应之道的士人,不知凡几。在他们具体身处的生活世界里,确实存在着前所未知的知识天地,乃至于新式传播媒介提供的讯息,好似广袤无涯,总可吸引有心好奇之士探其究竟,明其奥妙。他们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包罗万象的“知识仓库”,只要愿意信步直入,披卷展读,随意阅览,各色信息、思想与观念,斑斓眩目,应接不暇,迎面扑来,总可撼动挑拨观奇览胜者的心怀意念,汲引足可激荡多样思考想象的“思想资源”。他们共向同循的,乃是可以名曰追求“世界知识”的思想道路。

 

 

 

 

 

 

 

 

 

 

 

 

投稿邮箱

lsykfscq@163.com

欢迎大家来稿~

bv伟德国际体育

院刊《浮山春秋》编辑部

出品

指导老师刘雪卿

主编贾秀羿

副主编曹悦

文编王昌晟黄璐璐鲁宇航孙翔

编辑金晴李丙南李玉洁王艺睿

上一条:公司院刊《浮山春秋》第三期 下一条:公司院刊《浮山春秋》第一期

关闭